12月23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發展指數課題組、大家保險集團聯合發布《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調查樣本覆蓋全國19個?。▍^、市)77萬名城市居民,結果顯示,我國養老服務供給在種類、數量和質量三方面均有所提升,進一步激發了居民高質量、個性化需求,醫療、康復和護理是養老服務的核心需求,三段式養老被大部分居民認可,城市居民對“保險+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提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城市居民養老方式轉變 呈現三段式養老人生
中國城市居民養老方式并非一成不變,在傳統的“9073”養老格局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采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日間照料;3%的老年人享受機構養老服務。
但《報告》顯示,隨著身體狀況變化,城市居民呈現三段式養老人生:在活力階段,超過一半(53.6%)選擇居家養老,并伴有明顯旅居意愿;在半失能階段,居家養老仍是主流,但“社區養老”(36.3%)和“機構養老”(21.1%)的比例有所提高;而在失能失智階段,機構養老則成為主流選擇。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表示:“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都會經歷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個階段,這是由身體機能逐步衰退決定的,而三段式養老與這種規律相匹配,既滿足了大多數人的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養老資源的利用效率?!?/p>
楊燕綏認為,中國已經進入深度人口老齡化社會,百歲人生疊加新時代,帶來的是一系列思考和觀念重構,包括對傳統養老觀念的沖擊,新時代城市居民的養老觀念呈現出了新特征。
楊燕綏進一步表示,首先是健康觀念更積極主動,維護老年健康不是有病治病,而是開展健康管理預防疾??;其次,財富觀念更獨立多元,超八成城市居民養老費用傾向靠自己而非子女,規劃養老錢不再抱守退休金,而是多元配置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第三,價值觀念更注重貢獻,老年人希望自己不是家庭負擔,而是家庭好幫手、銀發經濟主力軍;第四,家庭觀念更青睞有距離的親情,過半老年城市居民不希望與子女住在一起,但又要離家近;五是生活觀念更注重培養興趣愛好以融入社會,老年人不是坐等被照顧,而是主動走出去加入興趣班、參加公益活動、再就業等與社會不脫節。
《報告》還提到,城市居民未來遇到的養老難題中,生活、情感與就醫位列前三,自理、半失能、失能三種狀態下看重的養老服務以醫療、康復和護理為主,尤其對專業化護理人員提供的護理服務有迫切需求,醫護服務水平是城市居民選擇養老機構的重要考慮因素。
“保險+養老服務”成城市居民規劃養老的重要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數據顯示,城市居民預計養老總支出平均83.64萬元,其中,30-49歲居民預計養老所需資金100萬元,60歲以上居民預期僅61.5萬元。中老年人預期壽命更長,但養老支出預期卻更低,養老費用缺口顯現。
城市居民正使用金融手段應對長壽風險,這其中,商業養老保險成為養老資金重要補充,超過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配置商業養老險、年金險、壽險來抵御通脹風險。
“保險+養老服務”的產品模式成為規劃養老方案的重要選擇,城市居民希望保險產品能附帶以健康醫護和養老機構費用為主要內容的附加權益,鎖定優質養老資源。
在這方面,保險行業已有諸多布局,截至目前,我國共有17家保險公司投資了近60個養老社區,提供的床位數超過8萬張。
在《報告》的最后,針對城市居民在養老服務、養老財富儲備方面的新需求、新趨勢,《報告》建議,政府可按照三階段漸進式養老特征為居民打造全周期的養老服務,建立老年人能力評估體系,把政府醫療服務與社會化的健康管理服務結合起來,輔助居民結合失能狀況做出養老方式決策。
養老服務行業按照三段式養老規劃,打造完整服務鏈條,將城市醫療、養老、健康等資源整合起來,為居民提供臨近子女、臨近醫療、生活配套完善、生活氣息濃厚的養老服務。
商業保險機構用金融手段提升公眾養老規劃能力,進一步拓展“保險+養老服務”的產品、營銷和服務供給模式,從傳統單純支付方延伸至養老服務供給方。
編輯 徐超 白華兵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