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aur0y"></tbody>
      2. 原標題:我們這樣守護大足石刻(主題)

        ——一位“文物醫生”的自述(副題)

        陳卉麗


        (資料圖)

        過去,文物保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夠系統、科學??萍嫉陌l展,讓我們對文物病害的診斷和治療更加精準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文物醫生”,我從業已經27年,“醫治”過不少文物“患者”。其中有一名“重癥患者”,就是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

        800多年的風雨滄桑,讓這尊造像傷痕累累,憑借肉眼就可以看見巖體風化,手指殘缺、斷裂,金箔開裂、起翹,彩繪脫落、起甲,等等,共有34種病害。2008年,國家文物局將造像的搶救性保護工程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

        我們用了近3年的時間,采用多學科聯合的方式,對千手觀音造像進行全面體檢。X光探傷、紅外熱成像探測、激光拉曼測樣、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等20多種檢測手段齊上陣。在當時,把X光探傷等技術用于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在國內尚屬首次。

        最終,我們制定出治療方案,歷時8年讓造像恢復了“健康”。8年間,團隊成員每天站在腳手架上,面對冰冷的石壁,嗅著刺鼻的材料味,再熱不能吹空調,再冷不能烤火爐,克服了凍瘡、蚊蟲叮咬、化學試劑過敏等折磨,科學、嚴謹、精細地從事著修復工作。

        這個工程,成為大足石刻科技保護的標志性成果。

        過去,文物保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夠系統、科學。對文物表面的病害,我們可以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大致了解,但文物有沒有“內傷”,原先只能憑借經驗判斷??萍嫉陌l展,讓我們對文物病害的診斷和治療更加精準。在實施修復前,我們還可以借助3D打印技術,開展文物虛擬修復,優化治療方案。在修復過程中,科技更是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利用激光清洗技術治療文物表面霉斑、水漬等“皮膚病”。此外,我們還利用監測預警系統,實時監測文物保存狀況,統一管理文物的各類信息檔案數據,實現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的轉變。

        盡管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文物保護工作仍面臨許多挑戰。

        原先簡單的“病情”已經治療了,留下的都是“硬骨頭”,文物病害疊加,治理難度加大,這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進一步加大科技在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的支撐作用。

        大足石刻有5萬余尊造像,如今已經進入高速風化期。建設文物保護人才隊伍刻不容緩,要留得住“練得好功夫,耐得住寂寞”的年輕人,實現精神與技術的“傳幫帶”。做我們這一行,除了要有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超強的耐心、高度的責任心和堅強的毅力。文物保護事業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成為文物守護者。

        我們在文物保護事業上取得的成績,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大足石刻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近年來,大足石刻研究院與歐亞等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開展了廣泛交流合作。在交流中,大家互相借鑒各自好的經驗做法,這也開拓了基層文物工作者的視野。

        熱點新聞

        操操操网站
          1. <tbody id="aur0y"></tbody>